《天道》拍的很好,但“文化属性”到底是什么?
2022-12-13 博客
我非常喜欢《天道》这部剧,完完整整地看过两遍,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也看了2遍,引发了我非常多的思考,可以说是我的哲学启蒙。但是作品里来来回回一直出现的“文化属性”经常困扰着我,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以至于说“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甚至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不尊重客观规律,是弱势文化。
后来我听王德峰的讲座才恍然大悟,文化属性无非是国民性格、国民精神的另一个叫法。而改造国民性、改造旧文化也不是什么新任务,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已经提出来了。那为什么21世纪初又旧事重提呢? 五四运动的背景不用多说,《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分别产生于2005、2006年,书中故事开始于1995年,里面有很多批判社会的内容,主要是贪腐、假冒伪劣产品之类的问题,其实不难看出是改革开放之后,对比“发达国家”,中国存在种种问题,却找不到原因,于是又怪到“文化”头上。
“文化属性”这个概念问题很大,它把中国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固化成一个固有的属性,一种绝对的东西,来解释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这种片面的解释承认中国的落后是中国自身的原因,从而否定中国文化,进而否定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用马克思的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其实就是承认世界的合理性,就是在 当下的现实中找到合理性的依据,就是在说存在即合理,穷人穷是因为他们弱,富人富是因为他们强。这种解释就是承认,就是辩护,就是掩饰。而实际上,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当前的现状只能从过去找原因。找原因的过程就是在探寻社会变化的规律,而掌握了规律才有可能看清世界发展的方向,才有可能参与到“改变世界”的进程之中,不然的话,闷头努力说不定是在拖后腿。
再回头看文化属性,我认为中国文化衰落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从宋朝就开始了,宋朝虽然富,却不强,禁军八十万,边军羸弱,以至于屡屡受欺负,只能媾和。大概是唐末藩镇割据、祖上黄袍加身把宋朝皇帝搞怕了,不自信了。后来元灭宋,汉人沦为第三等。到了明朝,废除宰相,供养皇族,朝臣成了天子家奴。后来满清入关,重用汉奸文人,对汉人实行奴化的愚民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国文化。满汉矛盾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主要矛盾。到了近代,“驱除满蒙,光复中华”的口号都很响亮。然后是清末到建国前,又是百年屈辱的血泪史。中国文化怎么可能不衰落? 这样的历史背景塑造出愚昧麻木的国民性格,不很正常吗?但即使文化衰落到那种程度,依然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唤醒了广大国民,挽狂澜于既倒,使中华民族重新站了起来。这反倒说明了中华文化厚重的生命力,在最危急的关头,冲破了历史的淤泥,闪出耀眼的光芒,露出了文明真正的底色。整个民族空前团结,无比自信,尤其在抗美援朝之后。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可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西方物质生活的巨大差距,使一些人枉顾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枉顾西方文明肮脏的发家史,只因为中国30年艰苦奋斗没有赶上西方国家300年的烧杀抢掠,就否定中国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
随着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不战而败,欧美意识形态席卷全球。很多人为了拥抱西方的美好生活,就全盘接受,甚至崇洋媚外,跟着贬低中国,把经济、科技上的落后,上升到制度的落后、文化的落后,甚至人种的落后。可怕的是,其中大多数不是出于利益,而是被“洗脑”了,就是这么想的。
回到《天道》的主角丁元英,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和国家培养了他,出国留学工作拿德国居留,然后在国外拉风投来中国股市割韭菜,良心发现之后收手。他发现国内社会问题很多,参来参去,参出个中国文化是弱势文化,希望女主来搞个“强势文化传播公司”,女主挂了之后就不了了之,润德国隐居。 家里有父有母,给点钱养老,过年也不回家,在外面当个自了汉,免得心烦。
从这个角度来讲,《天道》更像是改开之后留学不回、国内赚钱国外花的那批人的自白或者说辩护。
另外文化属性这个词本身具有误导性,因为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多元的,而非单一的。 既有舍生取义、苟利国家生死以,也有“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既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 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有“良禽择木而栖”; 既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又有各扫门前雪的“处世良言”;
即使说“文化属性”是一种主流文化特征,那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取向,在根本上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就像王阳明提出“心学”时,已经预见到了它的衰微,只能留待后世去发扬。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化取向几经变化,先后从西方引入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苏联文化,然后又批判苏联文化,试图形成本国的革命文化,失败后又被迫学习欧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消费主义文化,到了今天,又提出要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一切都跟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不开。中国站起来,中华文化才能立住脚。中国强起来,中华文化才能一直自信下去。文化复兴的同时,也是返本开新,追溯文明历史,洗去沉淀的泥垢,找出文化的底色,绽放真正的光芒。时代的任务落到年轻人的肩上,中国富强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中国的未来。
文化属性——国民性格,弱势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历史因素
元灭宋,汉人沦为三等人 —— 奴性
明朝,读书人沦为皇帝的家奴 —— 奴性
清朝,满清对汉人的奴化、愚民统治 —— 奴性。满清对汉族文化的渗透和改造
清末到建国:百年屈辱的血泪史 ——
建国后直到2000年,先学苏联,后学欧美,从文化、技术到制度全民学习西方,怎么可能不仰视西方???
文化的属性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多元的
有舍生取义,有苟利国家生死以,也有汉奸文学
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也有各扫门前雪的自私
有窃尧舜之言,背孔孟之道的奸猾小人,也有吾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坦荡君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隐居德国
谁培养了丁元英?父母的供养,国家的教育,然后出国了
第一桶金怎么赚到的?拉国外的风投到中国股市捞钱,盈利分成。这确实是凭本事赚钱,当年凭此暴富的也不少,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没啥意思。问题是他帮着外国人用金融收割中国(中国的外汇难道不是血汗钱?)。拿着这笔钱到德国终老,真的能心安吗?
《资本论》第一卷记载着西方文明肮脏的发家史,一定要多读史。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社会有种种问题,引以为鉴。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