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夭折的分享计划

提建议定期组织交流分享会

分享内容包括

  1. 技术或业务经验

  2. 故事、经历

  3. 书籍、课程

  4. 音乐、电影等等

分享内容

谎言的世界与怀疑精神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了各种谎言的世界里。 一些可疑的结论:

  1. 每天吃早饭更健康

  2. 瘦的就是美的

  3.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 《金融超限战》

  4. ...

谎言的几种形式:

  1. 掩盖前提,把某些情况下成立的结论当成普遍真理

  2. 片面的,只讲好的不讲坏的,或者只讲坏的不讲好的

  3. 过时的,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无法解释,被证伪

  4. ...

普遍真理是非常非常少的,尤其是在人文社科、经济金融等领域

接收媒体、舆论、书籍等信息时,要对信息源持怀疑态度,先看看他是谁,屁股坐在哪一边,有什么目的。

我分享《传习录》的目的

  1. 自我表达的需要

  2. 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进步

  3. 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不必要的龃龉

    1. 诚,诚于心、诚于己、诚于人

    2. 大家体谅下我,有啥说啥,绝不是有意跟大家过不去。若有冒犯,请多包涵。

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 这件事情被应当做。 《传习录》本应当是一本国人必读的书,因为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最高峰。

这也是儒家做事的一种态度,无所为而为,就是说做某件事情不是为了达到另外一个目的,而是这件事本身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这样的人生永不失败。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两种态度的差别。

比如说学唱一首歌只是你想唱它,想表达类似的情感或者只是觉得它好听,而不是把它当做炫耀、表白的手段。

解释王阳明格竹子的糗事

朱熹注四书,对格物的解释是从外部事物中格出天理,作为人约束自己的准则。从天理,灭人欲。 王守仁立志做圣人,就按朱熹的办法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格到吐血,当然也是啥也格不出来。 于是放弃儒学,转头钻研佛学道家三十年。 后来被贬到龙场,突然想明白了,儒道佛三家讲的东西是一样的,正式创立心学,形成儒释道三家合流。

我从王阳明格竹子中得到的启示

  1. 格竹子不是为了研究竹子的物理属性,不是西方认识论那一套,而是从竹子中领会做君子的道理。因为王阳明志在学做圣人,第一步就是做君子。

  2. 很多人的理论看起来很美,但只要稍加实践就会发现漏洞百出。如果我们要否定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推演或者实验的方式沿着它走下去,让它自己否定自己。

心即理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 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心是什么?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而是身之主宰。

    • 东西方文化思维差别,五脏六腑皆指对应的功能系统,而不是某个器官。

  • 理是什么?事物的条理或者道理。事物不是指自在的与人不相关的事物,而是指事物的概念、观念

最高境界:一通百通 就是他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惑,给人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感觉。 其实计算机方面的大牛可以做到类似的事情。即使是他本来不懂的技术,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帮你解答。如果大家有这方面的兴趣,可以把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网络、数据库这些真正搞明白,就足够了。

毛泽东不是物理学家,但是夸克被诺奖得主格拉肖提议命名为“毛粒子”。 为什么呢?毛主席很早就提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基本粒子也是无限可分”。 是不是有点像一个理论物理学家?

有种种证据表明毛主席是通晓心学的。毛主席学生时代有一篇作文叫《心之力》,可惜真文遗失了。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毛主席有个观点是: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惟在得一大本。孔孟是这样的人,古代的宗教领袖比如耶稣、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也是这样的人,只是他们把自己扮成神圣,从而成立宗教。但是我觉得好像冤枉释迦摩尼了,因为佛的本意是觉者,也就是觉悟了的人,释迦摩尼并没有神化自己,只是后人把他神化了。 —————— 《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

致良知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我的理解:超脱道德善恶的良知,使心之本体贯通意、知、物,则知致、意诚,心复归于正。致知之间加个“良”只是因为“知”被误解,与心不悖方为真知、良知。

  1. 为心中的事物找到立得住的根据,比如一段代码为什么能运行?运行背后发生了什么?

  2. 做事符合自己的良知或者说本心

何谓诚意?比如你一直想做一件事情,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做或者说尝试了很多次,最后都不了了之。其实,仔细琢磨琢磨,大概率是你实际上并不想做,只是在骗自己。 比如我跟别人打羽毛球,发现打不赢,最大的弱点就是力量不够,然后定了个计划刻意的去锻炼。但是锻炼了几次,后面也就算了,琢磨一下我就发现只是喜欢打羽毛球,而不是非要打得有多好。就是说我意在羽毛球,而不是在意输赢。 这也说明以A为目的去做B,就是有所为而为,意就不诚,或者说动机不纯、不足,就需要所谓的意志力、毅力、自制力之类的东西来让自己坚持下去。

知行合一

知不仅仅是认识论范畴的认知。行也不仅仅是做事。

知冷暖、知善恶、知书达理、知天文地理、知孝悌礼义廉耻皆是知

  • 感知

  • 认知

  • ...

穿衣吃饭、行走坐卧、读书写字、学问思辨皆是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脱离了行,就落入凭空悬想。脱离了知,就是冥行妄作(闷头瞎搞,不知对错)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