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021-10-16 博客

这本书很薄,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保留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扬弃了理性主义的历史观。 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发展,诞生了真正的唯物主义,阐释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作为类而存在,是历史的产物,不存在完全独立之个人。 在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感性活动,提出实践的概念: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一致,只能被看作或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对人有各种影响,人的活动亦引起环境的改变。人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业历轮转,人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产物。

所谓唯物,即客观,这个客观是指人的客观,人的社会共识上的客观,而非物的客观。物质的本来性质我们永远无法得知,我们的所有认识都是来自于我们的观察(直接感受和各种间接测量)。物是人类思维的一个概念,是外部事物在人思想中的客观反映,没有人,就没有物,所以心外无物。

初读这本书,感觉平平无奇,因为里面的字句似曾相识,在思政、马哲课上已经见过。听过了王德峰老师的课程,把这本书放到其所在的时代和西方思想背景下,才感受到其突破性和超越性,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超越了一个时代,当前的人们依然在研究并试图理解马克思。也许只有人类进入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时代、结束了私有制的史前史之后,才能在哲学上超越马克思。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