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村造梦记》
2023-04-03 博客
来到书吧大概两周左右,我才看到这本书。好玩的是,在这之前我就已经认识了书里的主角林正禄老师,知道他是四坪村的总设计师,也是把龙潭打造成网红村的人。总之,很厉害,但也仅此而已。甚至,看了林老师发在小红书上的几段视频,认为他是个喜欢说教的人。直到看了《乡村造梦记》,我对林老师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屏南文创和乡村振兴的脉络有了些许认知。
关于林老师
“人人都是艺术家”作为一个口号并不新鲜,早有六祖惠能说过“众生是佛”。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然而真正能将他人身上无限可能性发掘出来的不多。因此,将“人人都是艺术家”变成一种现实,是一项极其了不起的成就。巧的是,在我看完书的下午,村里83岁的潘大爷人生中的前两幅画分别被来自北京和香港的游客买走了。
关于屏南、关于乡村振兴
初看《乡村造梦记》的时候,同事跟我说这是报告文学,我忍不住联想到以前看到的一些高唱赞歌的书,不由得放低了期待,也放慢了看书的速度。然而看到后面,我发现作者对问题并没有回避,才忍不住叫好。像漈下、双溪甚至龙潭都存在种种棘手的问题,印证了我来到屏南之后的一些见闻,也印证了我对乡建的基本认知。
乡村振兴必定是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尤其在初期,是逆经济规律而行,逆逐利的“人性”(经济理性)而行的,某种程度上是逆“天”而行。当然,在国家提出乡村战略和疫情爆发之后,乡村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机。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也是乡村难得的机会,同样,乡村也将给予他们“救赎”。因为,国内大量的高知劳动力与低端产业之间的错配是短期无法解决的矛盾,现有的工商、金融体系无法容纳如此大量的人才供给。只有乡村的广阔天地才能容纳他们,只有亟待跃升到数字化、生态化的乡村才能发挥出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因为乡村振兴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最需要的是我们这些有创造力的年轻人。而在振兴乡村的同时,也是在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当然,肯定有不少人还是会回归城市,就像几十年前上山下乡的一些知青一样。但我想,这一次不会再让“伤痕文学”大行其道,遮蔽选择留下的那些人的故事了。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