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哲理和前世今生
2021-09-13 博客
《典籍里的中国》第6期讲《孙子兵法》的故事,我看到“止戈为武”的时候,突然发现:武 = 止+戈,于是明悟了武的本意,对孙武子的兵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又联想到《哲学导论》中对休谟问题的回答是语言中隐藏着事物的因果关系,比如太阳晒热石头,太阳晒是因,石头热是果。由此,我发现语言文字之中蕴藏着大秘密,尤其是汉字从象形字一直演变到今天,传承从未断绝,其中又有多少故事和哲理呢?真无尽藏也!
字的演化过程也很有趣,从奇形怪状的甲骨文到千姿百态的金文,再到标准的小篆,字形的统一昭示着文化的统一。其后,汉代隶书简化了小篆的写法,也产生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两派斗争中,许慎立志写作《说文解字》,公元100年草创,公元121年终于定稿。两汉之后,王羲之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楷书,字形基本稳定。后又有行书、草书、宋体等种种字体,书法艺术越加繁荣。到了民国时期,教育部出台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新中国成立后又确立了《简体字总表》,共计收录2,274个简体字,最终形成现在最常用的汉字。
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 《说文解字》【卷十二】【戈部】武
字形参考:字源
上面写的有问题,草书从汉代就有了,当时是草隶。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秦末汉初。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