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引起的一点思考

2021-11-14 博客

前段时间我迁居上海,通过链家找了下房子,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过程中碰到的现象却引发了我的思考。

自如平台服务费抽成

链家经营的自如平台,每月收取房租10%的服务费,主要提供一些修理、清洁服务,定价方式很有意思。实际上自如利用平台的便利偷换了概念,修改了服务收费的逻辑,把一般情况下按时间或按次数收费的服务改成了平台抽成,结合大城市的高房租,稳赚不赔。 按经济学的原理,合理的收费方式应该以服务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准来确定每月缴纳固定金额,以劳动力价格而非房租为基准。由于修理、保洁服务价格不高,一套房子每月300我都嫌贵,但是自如甚至可以收每个租户300,大些的房子一套每月收1000+,简直赚翻。 类似的,中介租房基本上是收一个月租金,也是类似的道理,还好只是一次性的。 于是,房租的价格决定了一系列开销的价格,对于追求好的住房环境的人来说,承担了不必要的价格惩罚。

生活中还有多少类似的陷阱呢?有意或无意地用新概念掩盖事实,通过概念对现实进行抽象,以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证明其合理性,使人们对正发生的盗窃、诈骗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丝毫不以为怪,似乎平台这么收费就是天经地义的。

隐私问题

通过其它中介找到房子之后,链家电话来问之前看房结果,我说已经找到了。后面两天接到几个中介的电话,问我是否需要看房。我意识到我的信息被卖了,而且八成是链家。我跟来电的小哥聊了一会儿,了解到他们公司有个系统会挂出意向租客信息,他们需要每天联系新出现的租客。但是这些信息如何来的,他就不清楚了。这让我意识到,隐私信息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的产业链,直接隐藏在中介公司的系统中,在明面上的操作应该根本不涉及买、卖信息这种概念,链家那边也许只是正常的录入客户信息,当客户不愿意在链家租房后,会有类似归档的操作,之后就会通过某种方式流入到其它中介的系统。而整个系统中,信息也许是以流量方式计费,或是以系统服务费的方式提供给开发者。信息根本没有被显性地出卖,只是作为数据的一部分从一个系统流入了另一个系统。 因此,若想贯彻隐私的保护,必须落实到程序开发、运营的原则之中,包括各个平台、各种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营之中,比如是否允许对其它系统暴露用户数据、数据访问的权限限制(读、下载等等)以及数据加密存储等等。

综合来看,隐私保护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大数据时代平台对拥有数据、占有数据价值的无法遏制的欲望,另一方面是用户对个人隐私与生活便利之间矛盾的关系的权衡和把握。还有一些具体实现上的问题,比如现有的中心化的数据架构是否可以改造为去中心化的数据架构,让每个人掌握自己的数据,并自由决定在何种时间范围内赋予哪些平台。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