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随想

2021-12-28 博客

关于烤红薯

中午我路过一个烤红薯的摊子,闻着浓重的诱人香气,想着有些年头没吃了,忍不住买了一个。结果吃的时候,我大大的失望了,果然只是闻着香,吃起来很一般。

于是我忍不住想,记忆中烤红薯的美味难道真的只是追忆童年时抹上的美化滤镜吗? 我感觉没那么简单,分析起来的话,我认为是机器的问题,烤的太“好”了,导致失去了烤红薯应该有的味道。

首先,就我吃到的红薯而言,里面已经烤成了糊状,需要用勺子吃,关键是内里受热均匀,导致除了靠近表皮的一层,里面不管是口感还是味道基本一致,尝起来完全没有差异。人的五感实际上存在最小区分度,过于细微的差别无法被感觉到。而整个红薯尝起来只有一种口感和味道,没有对比、没有搭配,必然的是一个失败的食品。我想象不出只有一种味道和口感的美食。另外,糊状代表不需要咀嚼,因此就不会停留在嘴里被唾液分解成麦芽糖,就不会有甜味。

其次,记忆中自家烤的红薯闻起来绝对没有这么香。这个香味是如何产生的?不管是通过更充分的烤导致物质的散发还是通过改良红薯的品种,都带来一个问题,在产生更浓烈香气的代价有没有造成了味觉上的损失?写到这里,我的记忆又被勾起,小时候剥开烤红薯的瞬间香气扑鼻,对比现在,路过的时候就闻到浓香,高下自明。

而我的感悟就在于此,食物不应该是标准化的、一致的,而机器过于标准,反而失去了人的不完美中的蕴含的丰富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随机性。就像是做菜时,切菜厚薄一致、火候和调料完全均匀,那么同种食材的味道基本没啥区别,连吃几块充分品尝之后,后面再怎么吃不会带来额外的幸福感,甚至过一段时间再吃也不过是对第一次品尝的一种回味。

另外一点,烤的过程散发香气以飨路人,烤到极致香味尽出,就像有些人费尽心机对他人展示自己最光鲜的一面,那么留给真正的食客(自己和最亲近的人)的,还剩下什么呢?也许不过是一个空荡的躯壳,在无处发泄的负面情绪中沉沦。

凑合出一顿晚饭

晚上回来已经快7点了,想着周末剩下的一点花菜总不能让它坏掉,于是在没有配菜的情况下,我决定干炒花菜,配合着煮点清水挂面,就算把晚饭对付过去了。

一边烧水,一边起火放油炒花菜,等到花菜一下锅,孤零零10来颗,甚至铺不满锅底,怪可怜的。我又拿了颗鸡蛋打进锅里一起炒,发现作为一道菜来说,未免太少,而且也从未听闻有花菜炒鸡蛋的说法,不加水的情况下把花菜完全搞熟也是个问题。

对了,加水,我看着旁边烧开的水,一转念,把水倒进锅里,然后开始下面条。面条煮了一会儿,尝了一口发现没放盐,又加一勺盐,搅和搅和之后,再尝一口,发现刚刚好。盛出来后,发现味道竟然出乎意料的不错。

这给我的感想是什么呢?生活不像做菜,需要所有菜准备好了再下锅。即使是做菜,没准备好,没计划好就开始做,又怎么样呢?临时调整就好了,做到哪算哪,即使做砸了,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很多小事情没必要太纠结,不管什么样的想法,都可以去尝试,也不必管这个想法有多离谱。大事上,我们受制于种种利益或感情纠葛无法自主,那在小事上随心所欲一下,想来是不逾矩的。即使只是得了点小自在,其感觉也妙不可言。如果连小自在都不敢奢望,何谈什么大自在?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