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效能引起的思考
2021-11-29 博客
早上读到《如何用研发效能搞垮一个团队》,其中有两段比较有意思:
现实事物复杂而多面,度量正是为描述和对比这些具象事实而采取的抽象和量化措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度量的结果一定是片面的,反映部分事实。
随着在研发效能领域的不断投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研效工具诞生,所有这些工具都使人与工作之间的链接更加紧密,人越来越像工具,而工具越来越像人。我们之所以创造工具是想减轻我们自己的工作,但现实却很可能发展成,我们最终沦为被亲手创造的工具奴役。
但我感觉意犹未尽,觉得不够彻底,本着“下学而上达”的精神,往上提一提:
度量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和量化,其结果一定是片面的,只能反映部分事实,而其片面的程度取决于:
测量的指标是否能覆盖事物的主要特性
测量误差是否在容忍范围内 在社会科学领域,度量在这两方面都是值得怀疑的(PS: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可疑的)
现实不是“可能”发展成,而是已经发展成,人被工具或者说机器所奴役,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点越来越明显。技术飞速的发展着,人被逐渐被抽象成数据,而元宇宙的最终形成,将意味着人完全被数字化。然后管理人类这坨大数据的肯定是AI,这些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了,而且早几十年已经有人预见到了(卡辛斯基的警告)。
而关于度量,又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我突然理解了马克思那句:“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研发效能”如何成为一个问题,就像管理如何变成一门科学一样,是由于需要,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实的需要。资本的增殖(G——>W——>G')是社会生产的目的,那么在进行生产之前,必然面对两个问题:
生产能不能带来货币增殖?
如果能的话,货币增殖的速度是怎么样的?
回答这两个问题,必然需要对生产资料、产品、效率等生产涉及的一切领域进行量化,这种量化,在自然领域就是自然科学,在社会领域就是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中,材料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差别被抹去,只对性质、密度等寥寥几种属性进行研究就足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在经济学、管理学中,人被抽象为消费者、人力资源,只研究作为消费者、劳动力的人,不涉及具体的生活中的人,更不涉及失业的、无消费能力的人。
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生产出社会科学,人与自然的交往形式中生产出自然科学,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