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笔记

2021-07-23 博客

对事不对人 就事论事 必有事焉

事=生命活动,事发而后有人、物。

我未见花时,花与我同寂;我见花时,花与我俱明。

人的生命活动构成了他的经历,但经历只能说明以前,不等于这个人本身,不能说明以后。 不必纠结何人何物,只管做事。

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 ,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中国的哲学真是微言大义,需要一定的生命阅历和悟性才能领悟。而西方哲学则是尽力的把概念、范畴都用理性逻辑加以阐明,相当于把思考的结果掰开揉碎了给人喂饭,然而对于理性前的存在依旧是难以用理性范畴去阐发的,也需要领悟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

晚上读到这句,突然认识到最近的心态出了问题,总是“愿乎其外”,规划着种种未来,比如找个甲方公司混日子,或者当个老师,甚至攒够钱回老家办个幼儿园,或者干脆退休。然而这种种打算,当下的时机都不成熟。理智上明白,至少还要老老实实再上半年班,但心态已经变了,几乎没法再一心投入到工作中。 既然决心学做君子,那就素其位而行,在其位谋其政,起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此‘教’字与‘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之‘教’同。‘修道’字与‘修道以仁’同。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下面‘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于生活中具体而微的事务上,领会上达的道理。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真是简单朴实的道理,越是懒看书越要看书,越是不想做事越要好好做事,才能克服懒癌。对症下药,莫有不中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