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的真义
口头寒暄中的大关怀
我曾以为“吃饭了吗?”是一种无意义的寒暄,直到我遇到一位阿姨说没有吃的。 于是我想起这句寒暄曾经常见的一种发展:
问:吃饭了吗? 答:还没吃 问:这么晚了,咋还没吃呢? 答:家里没米了 最后:那上我家吃点吧
这就是布施,蕴含在这句问候中的最朴素的关怀。以后再说这句话时,要怀一颗准备布施的心。发现别人需要帮助时,果断的施以援手。
布施
于是,我领悟了什么是布施:无偿的、不求回报的满足他人最真切的、迫切的需要。 这需要可以是饥饿时的一顿饭、口渴时的一杯水、没有生计时的一份工作、生病时的有效救治,也可以是无偿分享的技术干货、让人少走弯路的经验心得,也可以是他人绝望恐惧之时的挺身而出、迷茫痛苦之中的一次开解。
为何要无偿呢? 因为帮助别人是布施的本义。做了,我心就欢喜,有没有报偿实在无所谓。 若受布施者能够心生感激,种下一颗善念,更是功德无量。
我并未获得、也无需获得他的感激。感激是他的情绪,陶冶他的心灵。就像欢喜是我的,取悦我的心。但是,他的由衷感激、我的由衷欢喜又交相辉映,更增一份精彩。
而物质的回报若在其中,就使得我的欢喜、他的感激不那么真诚和纯粹。 交易的逻辑掩盖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本相。人正是通过互相帮助和扶持才成为人。 交易、市场只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更加广泛、频繁和高效。可是如今却成了遮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多,我们越能看到他人真切的需要,并想方设法满足这些需要。这才是商业所以诞生,也是各种发明创造不断产生以及社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