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之我见

为了研究汉语言学,我买了一本《语言学概论》,看后有一些意外收获,在此分享。

PS:书本多数时候只是我思考的材料,我分享的是我的观点,而非书中的知识。

一、汉语与汉字

1.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满足了语言跨时空传递的需要,方便知识的传播以及扩大后的族群的内部管理。

2. 语言是音义系统,以声音表示意义。文字最初都是形义系统,以字形表示意义。语言的“词”和文字的“字”以意义相关联,最开始不是一一对应的,只有重要的“词”才有对应的“字”,比如很多语气词对应的字都是后来造的。

3. 自源文字的表音功能是为了规范字的发音,解决语言方言多样化的问题。因此汉字从最初的表意文字,演化为后来的意音文字。汉字在传承中没有丢失文字最初的表意功能。

4. 语言的发音会随着时间在不同地域不断分化。如果没有共同的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会随着语言发音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地域演化为不同的文字,进而演化为不同的民族。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种次方言。

5. 如果没有汉字,很多汉语方言可以视作不同的语言,汉族也不会是汉族。汉族是母语说汉语的民族,而汉字是汉语于纸面上的沉淀、凝聚,也是汉语的锚。

二、字母文字

他源文字是指部分或全部地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的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做适宜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自源文字相区别。由于所记录的语言不同,引进的他源文字一般要根据自己语言进行本土化和创新。

他源文字的创新或换用有两大系列):一是引进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的他源文字系列,二是引进汉文的他源文字系列。

  1. 闪米特人是西方文明的始祖,他们进入埃及后,借用埃及象形文字的声部简化为字母,书写闪米特语。同时翻译埃及圣书体,形成了原始迦南字母。这一套字母表音文字经过漫长的历史,在欧洲、中北亚地域的广泛传播,被不同民族采用并改造以书写自己的语言。

  2. 其后,古埃及消亡。闪米特人的一支腓尼基人,弃用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把源于古埃及的辅音声旁改造字形后,形成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源于古希腊,脱胎于腓尼基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古罗马,脱胎于希腊字母。西里尔字母源于东罗马帝国,也脱胎于希腊字母,亦称斯拉夫字母,被斯拉夫各民族使用。在中东地区则是从腓尼基字母演化出亚兰字母,从亚兰字母演化出阿拉伯字母。

  3. 文字的推广是一项高成本的工作,背后往往是一个强盛的文明,比如古希腊、古罗马。

  4. 字母文字、表音文字、借源文字是一体三面,是尚未发明文字的民族或文字不发达的民族借用其他民族发达的文字系统,以音对应、符号简化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

  5. 表音文字的适用性广,因为字母符号的初创就是与音对应的,而人发的音大致相似,所以字母文字才能被如此多的民族采用。但坏处是语言发音易变,“词”与“字”通过发音相对应,词的发音变化带来字的变化。统一的字母语言在不同地域中又随时间分化成不同的语言。

  6. 为了解决固定字母文字的拼写,使其不随词的读音而变化,他们又在字母文字之上发明了音标。

  7. 创造新词时往往基于旧词,久而久之新词、旧词共同构成一个互相解释的符号意义系统。但西方语言学的研究只能溯源到词根,词根本身却没有“根”。因为最初的字母不过是从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抠出一部分声部形成的,这些声部的发音“恰好”与闪米特语言的词发音相近。于是,字母文字的语言形成了一套悬空的音意系统,其语言学也特别强调语言符号形式与意义之间联系的任意性,即音与意对应的任意性和字形与字义对应的任意性。

拉丁字母

闪米特人与古埃及人、腓尼基人与苏美尔人的碰撞打断了古埃及文字和古苏美尔文字的演化进程,字母文字在欧洲及中北亚的传播也断绝了各民族创造自源文字的可能性。而西方在“大航海时代”,对非洲、美洲、澳洲的殖民灭绝了玛雅文明、摧毁了印第安文明。古文字中只有汉字幸免于难,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确是一件幸事。

PS:古印度语和梵文的历史脉络尚不明确,暂不讨论。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