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感到虚无?

除了活着本身,人生没有预设的意义。虚无来源于“无想”,没有强烈的愿望(will),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power)——是为willpower


这里的“想”源自佛家的“色受想行识”,在佛家的概念系统里:

“色”指我们遭遇的事物

“受”是这些事物在我们身上引起的感受“想”是由这些感受引起的念头、想法和愿望“行”是由“想”驱动的行为(包括言说、行动甚至思考),“行”带来“色”、“受”、“想”的变化,也生出“识”。“识”是由这一系列反应产生的认知、思想,又反过来影响“受”、“想”、“行”的生成。这5个高度抽象的概念之间的复杂交互构成了“人”这个系统运转的基本逻辑。而人生就是“色受想行识”连绵不断展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我识”,也就是自我、独立人格。


但如果我们每天遭遇同样的事物,

产生相似的感受,

生出相似的想法,

重复相似的行为,

就会产生出这样一种认知:

生活是一个无法打破的怪圈,我们陷入了无解的轮回。尤其当我们的行为无法给生活引入新的变化,make no diffence 因而make no sense (无法带来改变,就会感到无意义)我们的“想”就会被压抑、被消解就不再有激情,不再有力量如果生活不再有变化,不再有意外和惊喜,那就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我们就会进入一种什么事都不想做、什么话都不想说的状态。既然无意义,做啥都无所谓。因为万物皆虚,所以万事皆允。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虚无呢?Make some diffence去体验新东西,做一些从未做过的事去认识原本不会认识的人去碰撞,去交流,去代入,去理解,去发现新可能 去创造、去驯养,去让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去做那些我们“本想”做的事情,不管那是理想、梦想还是幻想,都放飞出去,不管它能飞多远,让它飞一会儿,哪怕一秒钟如此而已人生只一场,不要拘束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