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收藏马森、李阳和邵阿姨的画?

我收藏的三幅画,它们被创作的过程我都见证了,而且触动到了我,引发了我的思考和感悟。 我想这就是一种缘法。

马森的《墙角》

画的是画室的一个角落。

让我产生很多思考。

  1. 我们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都是自己建构起来的。事物进入我们的感觉时,被我们的意识做成某种事物,生出对应的念头。

即使是一个角落,在不同人眼里也是不同的样子。 作画实质上是把我们的主观感受放置到画布上的一个过程。这个主观感受来自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掺杂着我们对生活的感悟。

因此,我感觉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画了解到他的人。世界在他眼中是什么样子,那他就是什么样子。

透过这个有温度的角落,我看到一个有温度的马森。

除此之外,我要搬到墘头村去了,马森和李阳也在忙着张罗他们的创意餐厅,以后就很难像以前那样挤在一间画室里边画边聊了。但是,看到这幅画,我就会想起那段悠闲快乐的时光和时光里的你们。

李阳的《侠客》

李阳的第一幅画,真是天马行空,本来是对着桌椅和窗户写生,结果想到啥画啥,最后成了这样。

但是我很喜欢,因为我也是一个武侠爱好者。

画的中间像是一条彩色的河,上面是怒放的烟花。左边是一位侠客和他的板凳坐骑,右边是一位挑着担子走在河边小路上的村夫。

侠客是潇洒的,坐骑让我感到怪异。在我心中,侠客行走江湖,只剑匹马足矣,而且马不会一直骑着,剑不会一直持在手中。画出来的话,侠客背一把剑就可以了。所以画中的侠客在我眼里不是真正的侠客,反倒是挑担的村夫让我浮想联翩。

前段时间,我读尼采,他在呼唤超人,我想到王阳明盼望每个人都收拾精神,成为自作主张的大英雄,而他的弟子有一天说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忍不住想,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英雄,甚至不缺少圣人,只是缺少发现他们的眼睛。 接着,我想到了韦思浩,这个因进入杭州图书馆自觉洗手再看书而被媒体报道的拾荒者。后来在他意外离世后,他女儿才发现他一直在匿名捐助困难学生和一些公益组织。媒体和大众以为他是接受社会关怀的拾荒者,却一直在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关怀着这个社会。

这些只是我的无端联想,回到画中,这河上的烟花是谁放的呢?可以是左边的侠客,其实也可以是右边的村夫。

邵阿姨《孔雀》

阿姨之前的话,在我看来是混沌和模糊的,不够分明。但是前天我一来到画室,就被阿姨的新画触动了。翠绿的叶子、鲜红而富有层次的花朵,中间是一团艳丽的孔雀,胸前绚丽的羽毛,背后蓝色的尾羽。整幅画明亮而清晰 ,风格完全变了。

跟阿姨聊天,她说她喜欢画花,也很会赏花。她告诉我谁谁家门口的花多么漂亮,就跟她画的一样。第二天我早上遛狗的时候,恰好看到了那些花,才发现我以前只是看到了花,从来没有停下来欣赏一朵花。路过如此多的美好,却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跟瞎子没两样。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