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赏析——“哲学教授”不懂哲学

6月底的时候,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周濂:正直的生活有代价,不正直的生活代价更沉重》,发现标题虽不错,但是内容混乱,误导性很强,有必要做一些澄清,以下分段引用原文进行分析。

关于马哲

所以,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死后葬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在他的墓碑上刻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二句话大家同样耳熟能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后面这句话我不是特别的认同。为什么?因为马克思本人正是通过解释世界来改变世界,如果不是因为他发明了“剥削”、“剩余价值”这些概念,全世界的无产者怎么可能会联合起来去推翻这个旧世界,去建立一个新世界?

“剥削”和“剩余价值”不是马克思的发明,而是对客观现实的归纳。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也不是马克思发明出来的,而是已然发生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的结果。

作者不懂得从历史的社会现实中寻找观念的源头,以为观念可以在某个人的脑子里凭空发生,以为“发明”出某种概念就可以改变世界,简直幼稚的可笑。

作者当然也没理解马克思之所以否定“哲学家“对世界的解释,正是因为他们不是在历史的社会现实中寻找当前社会的成因,而是用现状来解释现状,得出“存在即合理”、“穷人穷是因为他们懒、他们笨、他们蠢、”、“现在存在的必将永远存在”的错误结论。他们的“解释世界”就是在维护现状的合理性,否定社会的发展进步和革命。

关于思想自由

当然,正因为理念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正因为理念可能让我们上天堂也可能使我们下地狱,所以就不应该让某一种特定的理念去占据讲台、电台、电视、报纸或者网络,而是应该充分借助思想的自由市场,让每一种理念和观念在公平、公开和自由的环境下面进行竞争。

“思想的自由市场”,抛开思想作为“商品”是否合理不谈,最简单直接、最能鼓动人情绪的言论最有市场、最容易为大众接受,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煽动仇恨、制造焦虑、造谣传谣难道不是最容易、成本最低的吗?如果都听之任之,社会跟原始丛林有什么区别?

如果市场没有规则,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劣币驱除良币,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商人囤积居奇垄断牟取暴利。

关于语言腐败

语言的腐败至少有三种严重的后果:

首先,它严重地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 其次,语言腐败导致道德的腐败。张老师引用托马斯·潘恩的话,我非常认同:“当一个人已经腐化而侮辱了他思想的纯洁,从而宣扬他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他已经准备好犯其他任何的罪行。” 第三,语言腐败导致社会走向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

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世界正在充斥着各种各样暴力语言,有的来自于政治语言的污染,打个比方,严打、斗垮斗臭、狠斗私自一闪念、打假、扫盲,扫黄打非办公室、拳头产品、主打,等等。还有军事语言的滥用和污染,比如进军海外,抢滩,胜利完成,抗震救灾,走群众路线,遗体告别仪式,统战工作,胜利完成,发展是硬道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政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的来自于网络语言的污染,在座同学应该非常了解,比如屌丝、给力、矮矬穷、白富美、高富帅、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你懂的、逆袭、基友(我们也经常用)、坑爹、拼爹、尼玛、跪了、打酱油、碉堡了、表叔、房妹、绿茶婊、也都醉了……

语言来源于生活,把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新词汇归结为一个“语言腐败”的抽象概念,把这个概念作为道德腐败、社会动荡的原因,简直可笑。

不去具体的分析每个“不良”词汇产生的现实土壤,在现实中解决问题,而徒劳说着“抵制不良中文”,无异于掩耳盗铃,已经近于愚昧了。

关于“情感教育”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各种各样情感暴光反应中接受了一套黑白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最后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情感反应。比方说宋庆龄是慈祥的,毛泽东是伟大的,周恩来是敬爱的,旧社会是万恶的,国民党是腐败的,说到台湾,我们就想起收复,说到民主我们就肯定会接上“乱象”二字,说到美国不仅是美帝国主义,而且加上“邪恶”的。

语言和情感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被加工,被消毒,被驯化。哪怕多年以后,我们知道农民起义不一定是可歌可泣的,民主除了乱象也有美德和制式,旧社会不一定是万恶的,可能还有温情脉脉的一面。但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情感反应仍旧挥之不去,以至于一旦有人想挑战我们根深蒂固的情感反应,就像根本上否定我们自己,这是自我认同的一种东西。

借用一套情感教育理论来否定和消解人民情感,强调语言和人民情感是“被加工,被消毒,被驯化”而成的,从而否定毛泽东、周恩来,否定统一台湾,为旧社会、国民党和美帝辩护。

当然这也是教育的问题,老一辈只把最朴素的经验总结传授给我们,而没有(或者说没法)把背后的所有具体经验向我们合盘托出。而现实是变化的,一旦前人的经验与现实相冲突,我们常常自作聪明,将之前的认知全盘否定,去全盘接受另外一种认知。

离开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批判性思维,我们不过是从一种迷信换到另外一种迷信。

关于权力与专制

由此可见,权力要想赢得敬畏除了霸道、混不吝之外,还要懂一点美学原理。我猜想在观看党卫军队员正步走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被整齐划一、无懈可击的力量所震撼,同时也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所谓庄严的、肃穆的美感所魅惑。而只有当你真正接受到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情感上的熏陶,你才会意识到它的丑而不是美。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是右是左,他对权力的态度是喜还是恶,他的生活是有趣还是无趣,除了事关理性、理念、观念,更大程度上是情感教育和审美趣味的问题。

用法西斯党卫军映射人民解放军阅兵式,影射中国政府,这正是法新社拍摄《帝国的黎明》的用意。

以“我猜想”开头的那句话意思是说:观摩阅兵式产生的“庄严的、肃穆的美感“是一种“魅惑”,是“丑的”,是与人道主义相悖的。其颠倒美丑的险恶用心注定失败,哪怕纳粹德国的军容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再相似,对历史现实稍有了解的人也不会将两者混淆。但我们确实要警惕骗子们用形式、外观上的相似性来混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不是把政治立场的左或右理解为阶级立场、理解为政治应当为多数人服务还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区别,而是降低到“情感教育和审美趣味”的层面,也就是可以被驯化的层面,是对现实冲突的模糊化处理,是为了否定和消解我们的阶级立场。

不久前,有一个朋友给我留言说,正直的生活是有代价的,而且很沉重,太沉重了。这句话让我沉默了很久,我当然同意他的说法。但另一方面我想说,其实不正直的生活同样是有代价的,同样很沉重,而且甚至更沉重。张东荪先生在几十年前说过一句话,他说:“专制者不仅在于政客贪赃枉法,肆意妄为,而在于人民多恐惧之心,伪诈卑贱之习。”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我们当下中国社会的道德景观:

第一,为了一点点利益害人而无底线; 第二,有权的没权的都不看长线,只看今天,仿佛没有明天; 第三,太多人只关心结果,而不论是非; 第四,很多人幻想甚至崇拜不劳而获; 第五,遇事要么冷漠逃避,要么阴阳怪气; 第六,民族主义比色相更好卖。

  1. 抗美援朝中通美卖国的张东荪堂而皇之的被称为“先生”,连着后面的“有人总结”,把社会道德败坏的原因归咎到“专制”上,甚至归咎到人民头上,因为他们“多恐惧之心,伪诈卑贱之习”。我忍不住想问问,难道不是人民被打被杀怕了才敢怒不敢言的吗?难道不是老实本分的劳苦大众跌落社会底层才导致诈伪横行吗?

  2. 至于“很多人幻想甚至崇拜不劳而获”,难道不正是有太多的人“不劳而获”,才导致大家都想有样学样吗?

用现状解释现状,于事无补。社会道德败坏不是一朝一夕,如果真的想挽救社会道德,应当找到并减轻我们“正直生活的沉重代价”,而不是做一个道德卫道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大众评头品足。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