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心理学》

局限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各种现象大多是阶级社会(私有制主导下进行生存竞争)的产物,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是意识形态(文化)的一部分,是适应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

将一些社会现象简单地归因于人的某种心理倾向,试图在社会心理学中寻找根源,只会遮蔽真正的原因。举个例子,试图从社会心理学中找到反犹主义的根源不过是在遮蔽犹太金融资本家和纳粹政客的历史罪责,将错综复杂的一段历史简单地定义为某种社会心理学现象。

群体研究 —— 将群体作为一个抽象客体进行研究,应注意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性,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非简单地抽象提取共性以支撑某种观点。

关于偏见

偏见来源于现实,现实的不平等是偏见的根源。偏见的发生是主观认识的客观化与非客观化的矛盾冲突过程,即形成偏见的现实土壤被破坏的过程。

重要的不是消除偏见,而是消除偏见产生的土壤—— 即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如何摒除偏见对我们的影响?

放下头脑中的预设,公平地真诚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具体的人和事。

偏见是一种抽象的概括,个体特殊性与概念上的一般性之间的矛盾。

其它

未能表达、释放的情感(情绪和感受)会在潜意识中累积。

(肤色)种族是基于文化的利益共同体,国家、民族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现实的共同体。共同体(群体)享有共同利益(共同的生存空间、共同的语言&文化等等)。解构民族、国家意在瓦解共同体、瓜分其共同利益。

区分现象之间的因果、表里,警惕倒果为因。比如积极参与比消极参与更容易转变态度,实际上是否愿意转变态度决定了参与者是积极还是消极参与。积极、消极是现象、是果,而态度是因。

所谓的“群体极化“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观念、情感可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叠加或互相消弭。

记忆是感性的、有偏向性的,回忆是基于观点和情绪的记忆建构过程,回忆的过程就是观点和情绪的强化过程。人的记忆过程是对感官材料的抽象存储过程,抽象和存储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情感(情绪和感受)。

观点加上其言说者和语境才是一条完整的信息,我们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更要注意他为何而说。就像研究电影,既要知道故事发生的年代,更要知道讲故事的人和其所处的年代,才能知道他为啥“包这顿饺子”。

从众行为弱化我们对自身言行的察觉、反思和自制能力。

群体行为法不责众,去个体化即去责任化

他人在场给我们一个观照自我的视角,助我们照见自身,审慎言行。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