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系统 (一)
我最近在研究汉语言学,先从汉字入手,看了王宁老师的《汉字六论》、《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从中学到解析汉字系统的方法。又借助《说文解字》和字源网,分析梳理了汉字的基础构件,收获良多,在此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分享。
汉字系统
汉字作为汉语的符号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其结构又在时间中不断变化。因此对汉字系统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维度:
一个是研究某段时期的汉字系统结构(也就是汉字的某段时间切面)
一个是研究汉字系统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从时间维度谈汉字构造方式
汉文字是先有文,文源于对事物的抽象。象形
对实体物的抽象方法叫象形,描绘刻画实物的关键特征形成指代实物的符号,非常直观。例如:
指事
对事的抽象方法叫指事,引入了比象形更抽象的逻辑关系。例如:


会意与形声
文是汉字的源头,在文的基础上衍生出字,有会意和形声两种方式。
会意造字更为精巧,用多个文拼起来成为一个字,字的含义就从其组成中领会。
比如解:刀、牛、角,构造寓意就是用刀从牛身上分离出角,来表示“解”的词义。
形声则是用义部和声部拼成一个汉字,简单高效、适合批量造字,现代汉字绝大部分都是形声字。
义部就是偏旁部首,声部就是声旁。
由于发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如今声旁能够有效表音的只占39%。
虽然声旁主要用来表声,但声旁的选取是有讲究的,新词的出现与旧词也有内在的关联,所以很多声旁也有辅助表意的功能,甚至被误认为形声兼会意字。
但会意、形式是两种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同一个字不会用两种方法。
所以严格地讲,不存在会意兼形声字。
PS:
“词”指的是说话用词,语言在文字之先,先有说话用的语词,才有为了书写语词而造出的字。
字的构造寓意(构意)不等于词意,但可以由构意引申出词意。
词最开始是单音词,与字一一对应,古代汉字随新词出现越造越多,直到出现多音词。用已有的词组合出新词来表示新事物,一音一字与汉字的对应。于是后来新造的汉字逐渐减少,不常用的生僻字被多音词取代而逐渐弃用,比如“母牛”取代了“牝”、“公牛”取代了“牡”、“白牛”取代了“㹊”。汉字系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简化,最多的《中华字海》收录的汉字有85568个,但3500个常用字足以覆盖99.5%的现代语料。
假借与转注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构造汉字的4种方式,被一起列为“六书”的假借和转注则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两种现象。
假借就是学古文时遇到的通假字,是新词出现后,还没有对应的字,就写一个同音字代替,这个字就成了多义字。
多义字用多了,出现歧义和混淆,就造一个新字来分担。
新字可能表示新义,也可能表示本义。
比如“然”
本义是烧,但后来的新义更常用,就给然再加火旁,造了“燃”出来。
这个过程就是转注。因此假借和转注是互为因果的两种文字现象。
下期预告:从基础构件认识汉字系统
这部分工作意在分析的汉字基础构成组件,了解其内涵。这样,面对一个汉字,分析出其构造方式,拆解成基本构件,大致就知道这个字是怎么来的了,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形成对汉字的系统化认知。
参考资料:王宁《汉字六论》《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中华书局《说文解字》
字源网(https://hanziyuan.net/)
网课推荐:
国图公开课——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
http://open.nlc.cn/onlineedu/course/detail/show/course.htm?courseid=3851
中国大学MOOC——《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https://www.icourse163.org/learn/BNU-1206419811?tid=1451626441#/learn/announce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