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胆写《六祖坛经》的读后感
《六祖坛经》很长时间一直放在我的枕边。我完整的读过3遍,零零碎碎的读了很多次,但有很多东西一直似懂非懂。直到最近,我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了”之后,偶然动念,拿起来读了几段,生出一些通透的感悟。
堪破一段假案,佛经也不能尽信
读到顿渐品,惠能像行昌讲解真常、真无常义,我读了2遍才理解说的是本心有常、应对无常,也就是良知是有准则的,但落到应对具体的事物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就比如捐钱一定是行善吗?不加辨别的把钱捐给不知底细的慈善机构,是好是坏,就是一种薛定谔状态。很多捐钱之人的本意也不一定是行善,国外富豪利用的基金会避税、洗钱能说是善吗?
但惠能和尚说的很绕,可“行昌忽然大悟”,作出一段8句的偈子:
日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前两句,半通不通,重点实在拍马屁。46句,不知所云。78句,又是在拍马屁。双重否定,也就是说自己有所得,但全偈都没说清自己得了啥,一点真东西都没有,可见是假悟。
可惠能却说:汝今徹也,宜名志徹。 然后,徹礼谢而退。没有任何下文。但我理解,惠能前半句是假话,后半句才是真,志徹,也就是要志于徹,也就是现在其实没通,以后一定要立志于通彻。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惠能自知没讲明白,不会归咎于他人作假。
如果明着拆穿,行昌八成没有活路。 于是惠能一念之仁,留下一段假悟的案例。
紧接行昌的神会也是一个佐证,若真有言下大悟的本领,又怎会籍籍无名呢?既没有资格服侍左右,又不能闯出一番名头,真实水平如何可见一斑。
立名相,破名相
去年,在网上识得一位修佛的朋友,我向他请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含义,具体回答忘记了,只记得他说佛家修行的路子是先立名相,再破名相。也就是先用种种概念区别、归纳万事万物乃至自身的五感六识等等,再将这些区别破掉,比如垢净的对立,干净和脏乱只是程度的差别,不是绝对的差别,各人的标准不同。所有的对立和差别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像黑和白之间有无数种灰。所以佛法是不二之法。所有的差别都是本心起念建构起来的,于这些差别无所住,找到建立万法的本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我的浅显理解,实际去走的话,应该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我走的路径是阳明心学,迈过最后一道门槛的时候,更像是去执,抛去了对心学、对我以心学和历史唯物辩证法构建出的体系的以来,而使本心彻底明晰,只以本心行走,以本心之良知做唯一的准则去做事。最后也有“无所住,生其心”的意味,但不是生,因为这本心我早已找到,只是未赋予祂至高无上之地位。同时,也更是一种“复归于婴儿”,抛去所有习得的东西,还归赤子心,重新学习如何负责任的说话、用心地做事和生活。
同时,修行阳明心学,也一样是立名相、破名相,格物致知诚意正身以及心、性等等皆是名相,也就是概念,行到深处,不过是一以贯之,良知发动自然起念、自然诚意、自然行动,行动时自然察觉对与不对并立即调整。良知调动全身,包括意识活动,灵活自如地就像机甲操作员与机甲合一,随心驱使,纵横驰骋于星空。
我们按照本心去做时,不意外着我们掌握真理,我们由于经历、见识、能力和掌握的资料有限,随时可能犯错。但我们可以胆大心细,察觉不对劲立即反思,补充调查,发现错误及时调整,同时做事尽量留有余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这是《六祖坛经》最核心的12个字。
心平,可以让我们不被情绪左右,保留一分心智,听取本心良知的声音。这样,我们哪怕行差踏错,也不会错的太远,不至于无法回头。
行直,当我们能够径直按照本心的良知去行事的时候,我们就走在正道上,修不修禅实在没所谓。
Last updated